企业风采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萍商讲堂
郑永年:中国为什么鲜有企业家 点击数:4943 发表时间:2018-06-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企业家”辈出的时代。人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称之为“企业家”的时代。一些人即使不是企业家,但也认为自己具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可以说是一个可以用来描述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 但是,近来中美经贸关系一紧张,实际贸易战还未开打,一些企业马上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更多人顷刻对前途感到渺茫了。人们发现中国的企业缺少掌握核心技术,鲜有人们期望的企业家,更不存在人们一直挂在口头上的“企业家精神”。 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家精神,关键在于企业家。为什么说中国鲜有企业家?这里需要先来看看所谓的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经验地看,人们不难观察到企业家群体中普遍存在着(至少)如下一些特征: 一、以钱的数量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和企业的成功,赚钱变成了自己和企业的目标。不过,如果企业没有除了钱的数量之外的目的,那么企业很少能够找到格局,因为光是钱很难撑起企业的格局。没有了格局,不管赚了多少钱,也只是小商人一个; 二、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几个赚钱、能赚快钱的行业,例如早期的煤炭企业和很长时间以来的房地产,更有一些企业脱离自己本来的行业而转入赚快钱行业; 三、“跟风”现象严重,哪个地方可以赚钱了,企业家就会蜂拥而至,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向下竞争,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持之以恒的探索和追求; 四、企业大多是加工业,即为别人(别国)加工。中国尽管被视为是世界的制造工厂,但没有形成“中国制造”,更不用说的“中国智造”了,充其量只是“中国组装”; 五、依靠市场的简单并且无限扩张而赚取微薄的利润,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六、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到了中年在企业碰到瓶颈的时候就成为简单的消费者,有了钱就进行大量的个人消费,大多成为油腻中年,再也没有进取心; 七、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经不起折腾,企业出生率高,死亡率也同样高。 如果这些是中国“企业家”的主要特征,那么这个群体充其量也只是商人。商人和企业家有关联。“商人”的范畴要比“企业家”广,但并不是所有商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都具有企业家精神。商人一直被定义为“以别人产生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贸易,从而赚取利润的人”,也被称为生意人。中国传统上有“士农工商”“四民”,工、商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工”指的是“工匠”,有技术含量。自近代以来,较之“商”,“工”更靠近“企业家”。 在传统中国,商业的崛起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有关。商人作为独立的职业,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所产生的结果。不过,传统上,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处于“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低端。由于人口众多,历代统治者把农业视为是立国之本,商人成为统治者眼中的末业。“重农抑商”是历代皇朝的基本国策,统治者都或多或少有打压商人的政策。 早就春秋战国时代,韩非子在《五蠹》中就把商人看作是社会的蛀虫。汉高祖曾发过一道禁令,规定商人必须纳重税,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骑马,子子孙孙都不得做官。汉武帝发令,商人不论登记与否,一律课重税。不许商人和家属拥有土地,违者土地没收,并充当奴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只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不过,官方的这些政策在实际层面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商人的生活是可以争议的。尽管商人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不高,但商人较之其他两个阶层(即农、工)更容易赚钱和积累财富,商人的经济地位实际上远较农、工高。即使在政治上,很多朝代对商人也是采取“招安”政策,鼓励商人购置土地、容许和鼓励商人的下一代考功名。不过,历代皇朝的小农意识形态,的确有效遏止了中国社会发展成为商业社会。 |
版权所有©江西省赣萍商会 技术支持:
邮编 :330000 电话:0791-88680706 传真:0791-88119670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北京西路104号(老省政府对面)如家酒店11楼 备案号:赣ICP备13005044号-1